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驿路梨花...

更新时间:2024-04-10 浏览次数:8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jí)      色(mù)   相(chèn)   晶(yínɡ) B . 子(jùn)     露宿(sù)   香(pēn)    屋(máo) C . 惚(huǎnɡ)   伸(yán)  奇(hào)   草(pū) D . 急(zháo) 花(bàn) 竹(miè) 开(bènɡ)
  • 2. 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B . 屋后边有干柴,粱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C .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D .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茸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
  •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____。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所____。90年代,雷锋精神被____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____了新的内涵。

    A . 推崇 关注 解释 赋予 B . 关注 推崇 赋予 解释 C . 推崇 关注 赋予 解释 D . 关注 推崇 解释 赋予
  • 4. 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 B . 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C . 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D .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用微笑传递温暖,;用文字传递温暖

    A . 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回味无穷 B . 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回味无穷 能让人冰释前嫌 C . 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回味无穷 D . 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回味无穷 能让人如沐春风
  • 6. (2017八下·岳池期末)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暖花开时节,樱花基地游客特别多,下午三、四点钟还有人来。 B . 你问我原定的《梅岭三章》为什么换成了《驿路梨花》?我怎么知道? C . 张华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南翔技校,我在一家公司当了文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D . 《黄河大合唱》演唱开始,班长紧张地指挥我们:“风在吼,马在叫,预备——叫!”
  • 7. 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 (1) 瑶族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2. (2)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3. (3)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
  • 8. 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某初级中学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
    1. (1) 请你为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 (2) 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

    3. (3)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理由。(不超过50字)

      我的观点:

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 (2) 选文中直接描写了,间接描写了,间接描写的这段文字在记叙顺序中属于
    3. (3) 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 , 行了个大礼……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像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他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裂开似的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着那位道班老工人讲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唯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儿,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叮咚’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精神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让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叮咚”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地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水。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甜,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这群山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着一个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二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怕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谢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有改动)

    1. (1) 下列语句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青石砌成的曲径,像蚕吐的细丝一般。 B . 我的喉咙干渴得裂开似的发疼。 C . 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 D . 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
    2. (2) 用四个字概括出第④段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的具体内容:
    3. (3) 从第⑦段中找出六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细节,写在下面。
    4. (4) 第⑧段结尾写道:“于是我明白了……”请说说“我”明白了什么。
    5. (5) 下列能概括文中“民族高尚精神”的词语有(   )(多选)
      A . 艰苦奋斗  B . 艰苦创业  C . 不为名利 D . 助人为乐  E . 热情好客  F . 周到细心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蓝色萝卜

    毕淑敏

    ①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②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

    ③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④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我说,干吗呀?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

    ⑤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我说,今年没开。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你该捏什么就捏吧。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我说,为什么?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⑥那阵子,我一直很忙。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大模样像了就成。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⑦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⑧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⑨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⑩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会原谅他妈妈吗?

    1. (1) 标题“蓝色萝卜”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2) 第③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

      角度一:

      角度二:

    3. (3) 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4. (4) 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指作者;另一个“我”指老妇人。这样安排的目是
    5. (5) 第⑩段“我”为什么决定要送给小朋友妈妈一个故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