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5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上·南充月考)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郡县制度 B . 设置中书省 C . 实行监察制度 D . 实行行省制度
  • 2. (2020高一上·海原期末) 省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行省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3. (2022·浙江模拟) 《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这论述的是(   )
    A . 腹里 B . 宣政院 C . 土司 D . 羁縻府州
  • 4. (2022·茂名一模) 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 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
    A . 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 . 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 . 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 .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 5. (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 《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
    A . 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 . 藩汉因俗而分治 C .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 . 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 6. 据《元典章》记载,从至元三十年开始,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定时派遣监察御史赴各省执行刷卷职权,对各省长官在文书档案处理不及时、文字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处以杖刑、罚奉或者交由御史台处置。元代监察御史刷卷职权的行使旨在(  )
    A . 完善省级监察制度 B . 强化控制地方行政  C . 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 . 规范文书档案格式
  • 7. (2022高一下·陈仓期末)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 8. (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 为了便于对“琉球”的管理,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元朝时期的“琉球”即今天的(   )
    A . 西藏 B . 台湾 C . 福建 D . 广东
  • 9. (2021高一下·长春月考) 下表为李治安、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学者

    观点

    李治安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钱穆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对无权,权只在中央

    A . 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 B .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D . 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 10. (2022·安徽模拟) 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

    年(605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

    八年(1281年)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杭州

    A . 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 . 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 .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 . 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 11. (2022·浙江选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 .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 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12. (2021高一上·洮南期中)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 .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C .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 13. (2021高二上·定远月考) 土司制度是元朝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装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
    A . 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 . 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 . 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 . 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 14. (2021高三上·黄冈月考) 元代,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江西、江浙两行省首府的设置也类似。上述行省首府的设置意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 . 实现中书省的直辖 C . 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 . 扩大元帝国的疆域
  • 15. (2022高二上·修武月考) 元初的行省在性质上与金朝时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种变化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开发边远地区 C . 促进民族融合: D . 提高行政效率
  • 16. (2022高一下·云南月考)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17. (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 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
    A . 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 . 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 . 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 . 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 18. (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 “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 . B . C . D .
  • 19. (2021高一上·邯郸期中) 表2所示为有关元朝时中央政府为行省提供经费的记载(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表2

    时间

    事例

    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

    给河西行省(后更名为甘肃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

    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

    给河南行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

    给甘肃行省钞十二万锭 、盐引三万

    延祐四年(1317年)六月

    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

    A . 中央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 B . 行省经费全由中央政府提供 C . 行省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 D .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 20. (2021·浙江模拟) 忽必烈即位后,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偶或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因事而设,事毕则罢,治所和辖区都不固定。由此可知,行省(   )
    A . 始设于忽必烈在位时期 B . 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C . 开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 . 范围与今天省基本相同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 22.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发展。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图示) 

             
     

     

     
     

     

     
     

     图1    金 南宋 西夏对峙图 

     
     

     图2    元朝形势图 

     
    1. (1) 结合所学,说一说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哪些著名古人类?这些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2. (2) 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指出材料图1、图2中的“1和2”所标识的地点在当时各自名称是什么(顺序不能颠倒)?图1中金在治理国家时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请指出该管理系统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3. (3) 材料中图2所示朝代,在管理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23. (2022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 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置了 1400 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 119 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 27 处驿站。驿站为官方 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 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 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
  • 24. (2021高三上·广东开学考)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樵(1104-1162)早年曾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郑樵学术成就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樵的学术贡献。
  • 25. (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

    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两个朝代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异同。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秦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