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分布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12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上表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 .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 B .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C . 阶级的产生 D . 墓葬规格的扩大
  • 2. 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 
    A . 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 .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 . 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 . 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 3. 由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    ) 

     

    A . 悠久性 B . 统一性 C . 多元性 D . 连续性
  • 4. (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5. (2021高二下·镇赉县月考)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 .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6.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 
    A .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 . 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 . 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 . 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 7. (2018高二上·浙江月考) 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
    A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 .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 .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 . 恢复周礼,倡导仁义
  • 8. (2020高二下·安阳开学考)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9. 《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 .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 10. (2019高一上·莆田期中) 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
    A .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 C . 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 . 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
  • 11.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 . 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 .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 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 12. (2021高一上·赣州期中) 董仲舒认为德治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统治者应该“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董仲舒意在强调治国应(      )
    A . 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B . 实行大一统统治 C . 稳固儒学独尊地位 D . 法治与教化并重
  • 13.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没落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 . 豪强地主的发展
  • 14. 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 

     

    A . 蜀——吴——西晋——东晋 B . 蜀——吴——东晋——西晋 C . 吴——蜀——西晋——东晋 D . 吴——蜀——东晋——西晋
  • 15.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己初步形成 C . 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 
    A . 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 . 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 .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 . 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 17. 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由此可知大运河(    ) 
    A . 造成了东南藩镇割据 B .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C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 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 18. 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图主要体现了(    ) 

     

    A . 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认同 B . 唐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C .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D .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 19.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 . 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 . 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 . 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 . 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20. (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材料中“此制”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 形成了公开、公平的合理性竞争机制     B . 消除了社会阶层差异,加速社会流动 C . 阻止了特权阶层世袭做官的传统模式 D . 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的需要
  • 21. (2021高一上·大庆期末)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   ) 
    A . 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 . 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C . 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 . 宰相执政能力降低
  • 22.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
    A .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 .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 23. (2021·济南一模) 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 . 影响了宋代儒学的发展 B . 挽救了儒学的危机 C . 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多元 D . 确立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 24.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 . 儒学独尊 B . 三教合流 C . 儒学式微 D . 理学形成
  • 25.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中国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动主要是因为佛教(    ) 
    A . 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B . 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 .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D .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 26. (宋)太祖既得天下,召普(指宰相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为此赵普的建议是(    ) 
    A . 尽夺藩镇之权 B . 发展经济 C . 重用文官 D . 分散宰相权力
  • 27. 下图是某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王朝应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宋朝
  • 28.   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 . 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 . 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 . 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 . 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题,29题14分,30题16分,31题14分,满分44分。 
  • 29.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 (2) 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庆桑弘羊开宗明义地讲,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促,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编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一,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以及所学,列举汉武帝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是按照人口计征的。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光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指出以庸代役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租庸调转向两税法的原因,并简析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